著名学者易中天今年七夕节当天在头条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七夕不是情人节》的文章。据他自己说,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说"七夕不是情人节"了,他还幽默地调侃道:"再说就成祥林嫂了。"
为了不使他变成"祥林嫂",我是真的不希望他明年再写这样的文章了!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其实在古时,这一天还真是民间的一大节日,叫"乞巧节"。如此看来,这一天人们关注的重点应该还是晚上的"乞巧"环节,唐代诗人林杰在《乞巧》一诗中写道:"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就是一个力证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国人喜欢过起各种各样的节日来,每年2月14日的"情人节"则很是受广大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可自从国家层面反对过"洋节"之后,网络上就又出现了提倡过"中国版情人节"的声音来。
可我是坚决反对过"情人节"的。首先你看"情人"这个词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在我们这个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国度,情人一词更多的是指那地位等同于恋人或情侣,但却无法予以正式名分或承诺的人。情人带有一种天生的"地下色彩",是见不得光的,所以还往往被用来借指"小三"之类!
这样一种尴尬的关系,我们还要去学西方设立什么"情人节",这不是明摆着鼓励人们去搞不正之风吗?这段时间以来,娱乐圈先后爆出"北吴南霍"事件,把社会风气搞得乌烟瘴气,条友一句"优伶乱私德"真可谓一针见血,但反思其根源,我觉得这与西方价值观的大肆入侵是脱不了干系的!
最后还是回到七夕节吧!我真搞不懂啊,牛郎与织女一年就只在七夕这一天才能相会,人家可是事实上的夫妻关系,因为"丈母娘"的横加干涉,硬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弄得他们夫妻只得长期两地分居,我觉得这样的故事是何其的悲催,哪来的浪漫可言啊?
其实我也并不是完全反对过节,毕竟最起码能带动消费。考虑到"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又象征着美好,我想:是不是可以把古时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改叫"丽人节"(又或是"佳人节"),鼓励年轻人在美好的春天里勇敢地去恋爱,去追求,而这肯定要比那自带"偷偷摸摸"意味的"情人节"更有现实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