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励志句子 >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精选101句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精选101句

时间:2023-02-14 22:32:15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1、(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开其意;发,达其辞。)

2、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①社会功能-庶富教(经济作用)

4、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互相倾轧,战乱频仍,周室衰微,于是,孔子希望各方诸候能够放弃纷争,恢复西周礼法。

5、孔子: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6、【注音】:xuéérshíxízhī

7、他又将人分为三类:上智(生而知之者)、中性(学而知之者)、下愚(困而不学者)。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教育主要影响的是资质不高不低的“中性”,又回到了先天决定论的错误之中,所以孔子既有内发论的观点,又有外铄论的思想。

8、人治,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让非贵族出生的贤才也能参与国政,也有人称为“人治”或“贤人政治”。

9、孔子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大教育家,他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10、荀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

11、(6)教育作用:

12、礼就是说: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已复礼”,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一切言行要纳入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已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13、②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环境作用)

14、四:不耻下问

15、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16、除此之外,孔子还有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等教育思想。

17、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8、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9、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0、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作用。

21、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成语有: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22、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

23、三:词语:敏而好学

24、【注音】:mòérshízhī

25、(1)人性假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要打破了奴隶主阶级比平民、奴隶就要高贵、优越的思想,成为人人都可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26、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内仁外礼”;

27、即现在的“素质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28、德治,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于民众,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同时出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29、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主张:

30、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在学习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二,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31、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32、总之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并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推行“仁政”应以“礼治理国家,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为规范:克已复礼为仁治理国家。

33、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34、在孔子看来,教育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孔子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学而》)即“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知识和德行。”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对于知识的学习,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者谓之“六艺”。而对于品德的塑造,则孔子更是极为看重,他说“志于道,据于德。”即做人要立志于求道,要立足于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如果将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拿到当今来看,即为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六艺”即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内容。

35、所以,孔子的政治思想,从一开始就是希望约束下层顺服上层统治的。当其时,以仁爱、正义(适宜)与礼法(西周的规章制度)约束四分五裂的诸候是合适的,孔子期望可以因此由大乱变为大治。

36、一:学而时习之

37、墨子:1.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

38、但与老子的政治思想一样,都得不到当时诸候的响应。

39、一、有教无类。

40、四、因材施教。

41、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代表的思想集合。

42、可从四个方面来说。也就是“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其中政治思想主体足仁礼学说,仁与礼是思想的核心范畴。

43、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44、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于整个中国教育发展起着难以磨灭的深远影响。其学说认为“仁”、“爱”是道德的最高标准,而“仁”是什么,孔子这样解释道“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他及弟子的主要学说和思想都收录于《论语》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

45、【注音】:wēngùzhīxīn

46、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47、有教无类,指受教育的范围,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来感化他。

48、【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49、孔子的教育对象是“有教无类”;

50、六:学而不厌

51、(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人里面有的人智、有的人愚、有的人贤、有的人不贤都可以通过教育来消除区别。

52、仁的概念:就是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爱民如子,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53、三、全面教育。

54、五、学思并重。

55、【注音】:mǐnérhàoxué

56、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57、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4勤于思考5温故而知新6不耻下问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主要的是因材施教。

58、(4)教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9、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60、【注音】:xuéérbùyàn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61、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于整个中国教育发展起着难以磨灭的深远影响。其学说认为“仁”、“爱”是道德的最高标准,而“仁”是什么,孔子这样解释道“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他及弟子的主要学说和思想都收录于《论语》之中。

62、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论语*学而》)。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63、《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64、不耻下问,是学习的方法。孔子特别强调教学相长——“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65、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方法。

66、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以致用有教无类举一反三

67、【释义】: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68、孟子:孟子的教育方法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

69、十六个字: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耻下问。

70、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

71、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2、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3、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

72、庶:充足的劳动力;富:发展生产力,改善生活;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

73、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仁义礼。

74、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

75、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76、孔子主要政治思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77、【注音】:bùchǐxiàwèn

78、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克制自己的愿望,恢复周礼中所体现的三观。后人总结为“仁义礼智信忠恕”。

79、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80、(一)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81、二:词语:温故知新

82、(7)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83、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84、【释义】: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85、【释义】: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86、五:默而识之

87、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88、支持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89、【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90、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91、荀子:1荀子认为教师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教师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92、主张克己复礼.

93、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94、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95、【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96、孔子的教育特点是“循循善诱”。

97、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

98、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99、(5)教学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

100、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解读角度和理解,不一一赘述了。我认为,遇到问题最好从根本上找门径。纵观两千五百年对孔子的研究,归纳起来就一点,孔子教人们怎么做人!这一点,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他的《论六家旨要》中就有涉及。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就容易理解孔子的绝大多数言行啦!

101、孔子在教育门下弟子时,注重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要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篇》)即“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即让其获得知识,又让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还很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正如其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即“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它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说明孔子注意到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须一定的火候,须恰到好处的点拨。孔子对弟子是持一种民主平等,鼓励欣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