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2、《黎明》这首诗在"散文美"的把握上,可谓是出类拔萃。再如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而当我看见了你/披着火焰的外衣,/从天边来到阴暗的窗口时啊--/我像久已为饥渴哭泣得疲乏了的婴孩,/看见母亲为他解开裹住的衣襟/泪眼迸出微笑,/心儿感激着,/我将带着呼唤/带着歌唱/投奔到你温煦的怀里。"
3、稻草堆上有欢语。
4、赏析: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作者对战争的仇恨。
5、l黎明,是破晓时分,天亮之时。是第二天的象征和标志,它仿佛充满着希望告诉人们第二天已经来临,快去迎接第二天吧。便是这么一个希望,让作者对于它有了不一样的喜欢和期待。
6、而梦,却在睡着的时候来访
7、艾青的《墙》赏析如下所示
8、艾青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充分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新诗的"散文美"要求。因而,在他的许多诗篇中,这种"散文美"流溢得淋漓尽致。《黎明》这首诗,"散文美"就很杰出。例如:"我怀念那:/同着伙伴提了蔑篮/到田堤上的豆棚下/采撷豆荚的美好的时刻啊--/我常进到最密的草丛中去,/让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这是自然给我的抚慰/我将狂欢而跳跃……"
9、霜风呼呼的吹着,说明现实很残忍。
10、诗人通过"我"来写"我"与黎明的关系,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讴歌黎明。整首诗写得明丽潇洒,娓娓动听,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黎明,对于光明的一种渴望……
11、作者从滚滚烽烟中汲取诗情,诗中透出战争残酷、真实的记录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苦难发出对侵略者的控诉,是诗人意境沉韵而广漠的深情而颤栗的呼喊。
12、匮乏时的赠予,富足时的失窃,
13、这里,诗人很自然地毫无雕琢地描绘出这样一幅生活场景:在孩提时代,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我"曾和小伙伴去采豆荚,"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这充满深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多么动人啊,一种"散文美",不是让人神往么?
14、或许是有朋友来自远方。
15、在“五四”战斗之前,艾青写出来的诗歌一般是描写太阳、火炬、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的病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而在建国后艾青的诗还在歌颂人民的劳动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16、艾青在《诗论》中,提出了"散文美"的问题,这在《诗论》中占有重要位置。他说:"强调'散文美',就是为了把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主张以现代的日常所用的鲜活的口语,表达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赋予诗以新的生机。"
17、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作者对战争的仇恨。
18、钢丝床上有痛苦,
19、不是一场虚惊,就是若有所失。
20、这是一本难得的回顾时代的书,一本对潮流和运动深刻反思的书,一本记载着知识青年复杂多重情感的书,告诉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21、月光明明的照着,但我的梦想很美。
22、或许是童年的青梅竹马,
23、《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作者对战争的仇恨。
24、《春雨》透露出作者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坚韧意志。
25、《梦》艾青原文:
26、《墙》创作于1937年,通过对三名战俘临刑前的心理描写,揭示了生死之间有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主人公的侥幸存活,形象地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人生偶然性的观点。《墙》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高、厚、长,激亢高昂的艺术情形。
27、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我看上了一个人,喜欢她,却没有靠着,但没有得到。
28、《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有些诗歌是艾青经历了“五四”运动,才写出来的。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
29、当"我"看到黎明来临的时候,心情万分激动。诗人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平铺直叙,更没有过分铺张。而是用了极为感人的比喻,一下子诗味浓了。"我像久已为饥渴哭泣得疲乏了的婴孩,/看见母亲为他解开裹住的衣襟……"这一比喻多么精采,把"我"对黎明的渴望写得撼人心肺。
30、原文:这是一个妇人/她的脑盖已被弹片打开/让她闭着眼睛好好地睡/让她过一阵能慢慢地醒来/让我们抬起她送回她的家/让她的家属用哭泣与仇恨安排。
31、醒着的时候,只能幻想。
32、【赏析】:抒发了“钢丝床上有痛苦,稻草堆上有欢晤”的真情实感,表示了对物质贫困然而精神富有的生活的依恋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