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第四部分为第5自然段,写了主客话别。
3、洒脱:言形、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5、一、蒙族同胞喜迎汉族客人
6、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7、中国现代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8、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写作手法:直抒胸臆,情景交融。
9、拟人手法。
10、本文一共有八个生字,组成词语分别是:毛毯、陈旧、衣裳、彩虹、马蹄、豆腐、稍微。
11、毛毯的“毯”,最后一笔是点。
12、反义词:
13、稍微的“微”字第七笔是横。
14、三、蒙汉依依惜别
15、概括课文的中心:
16、老舍一文中,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什么画面: 老舍在《草原》一文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读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17、会心: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示的意思。
18、境界:事物所达到达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19、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描写了草原秀美的景色。
20、课后第一题要求背诵第一自然段,这段对草原的景物描写,既有景又有情。
21、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22、清鲜——新鲜,明朗——晴朗,惊叹——赞叹。
23、(一)作者介绍。
24、《草原》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描写了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等美丽景致。
25、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26、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去涂画。
27、(三)对课文的学习。
28、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的意思是草原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29、在生字的书写上要注意:
30、愉快——伤心,无限——有限,热闹——静寂。
31、近义词:
32、词语解释:
33、二、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主人喜迎远客的场景。
34、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35、所以第一自然段作为本文的重点来学习,同学们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方法就是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段里面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
36、第四自然段写主客联欢的情景。
37、描写方法:(1)文章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2)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38、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大家相互敬酒,唱歌跳舞欢聚一堂。
39、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40、二、蒙族人民热情好客、蒙汉联欢
41、迂回:回旋、环绕,文中指河流弯弯曲曲的样子。
42、豆腐的“腐”是半包围结构,千万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43、《草原》一课中,蒙汉情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44、(二)字、词的学习。
45、老舍在《草原》一文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读后让人深切的感受到内蒙古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46、‘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在老舍《草原》的结尾处,表达了蒙古族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释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能忍心马上分别!大家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迎着斜阳,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