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优选84句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优选84句

时间:2024-08-03 12:32:51

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3、《论语学而篇》中。

4、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7、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8、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9、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10、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1、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13、在这句话中,孔子提出了衡量孝的标准。他认为,一个人在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三年内不改变父亲传给他的人生道路和道德准则,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被称为孝顺。这里强调了道德的传承和稳定性,是孝的一种体现。

1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15、《论语·孝悌篇》共八章,主要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与友情,要求做到孝顺父母、敬奉长者、友爱兄弟、互相尊重关心。其中包括了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土”。这些教诲给人以明确的道德准则,让我们在做人的过程中时刻铭记着亲情与友情的伟大价值,以至于我们不仅希望自己做到孝悌有余,而且更希望自己身边的家人朋友都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尊重。

16、【原文】

17、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0、孔子的这些论述,不仅在当时对于维护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对我们理解和实践孝道有深刻的启示。在现代社会,孝道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更扩展到了对长辈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的贡献。通过理解和实践孝道,我们可以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2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2、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2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4、《论语》一书中,论孝的经文很多,今举其一例。

25、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26、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27、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8、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9、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0、《论语·学而篇》中的“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1、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于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平?子游问孝。

3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3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5、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3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7、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38、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39、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40、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41、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42、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

43、在这章经文中,孔子提出孝顺父母,最难做到的事情是长期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色难两个字,体现了孝的最高境界,也给我们这些为人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虽难之,也要尽力践行。

44、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4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46、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7、子曰:今之孝者,是倡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敢毁伤孝之始也。扬名立身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曾经说,人不孝其亲,不如禽兽。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48、有子(1)曰:“(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49、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50、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5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去远方求学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的具体地方)

53、在这章经文中,孟武伯(孟懿子之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们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54、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55、《论语》一书中,孔子论孝的经文很多,今列举两章如下,仅供参考。

56、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5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5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9、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仁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60、【译文】

6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62、在这章经文中,孔子认为,真正的孝子,绝不会让父母为自己的言行忧虑,他们所担心的只是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德行方面的问题。

63、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64、《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反映了孔子对家庭伦理和孝道的重视。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是人的根本道德。以下是对《论语》中孔子论孝的两段原文的赏析:

65、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遇到事情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其实还不够。)

66、《论语·孝悌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强调尊敬父母和孝顺长辈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兄弟间的互相帮助和关爱。这一篇章围绕“孝”与“悌”两个概念展开,提倡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该篇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家风和家教观念,同时也能够引导个人形成更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67、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68、孔子论孝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69、《论语·孝悌》原文如下:

70、论语中教悌之道恕与仁为核心,孝梯是仁道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篇>

71、《论语为政篇》中

72、以上是《论语·孝悌》的原文,这段话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孝悌的看法。他强调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谨慎少言,富有爱心,并且亲近仁德的人。在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

7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74、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学习过了。

7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6、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77、《论语·为政篇》中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78、《论语为政篇》中。

79、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0、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1、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82、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83、这段对话中,子夏询问孔子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色难”,即保持对父母和颜悦色的态度是最难的。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供养父母,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尊敬和关爱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中。这种精神层面的孝,比物质层面的供养更为重要。

84、《论语》孝悌篇是孔子的弟子们就如何做一个孝顺父母、心存敬重的兄长、尊重师长、友好相处与同理心等问题进行的讨论,强调孝道一定要坚持到底、用心体察,悌道要遵循长辈之言,不改其道,以及相处之道要能够体恤别人,分享他们的忧愁。这一章节对于表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与「悌」非常重要,传达了做人做事的准则,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怎么样才能做出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