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5、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6、中庸经典语录
7、中庸之道:人生七不可,受益终生。
8、子曰:“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9、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
10、致远,修近而亲之;敦化,上达而义之。
11、君子素其位而行。
12、【释义】上天所赋予人的气质,就叫做人的本性;人能依照这本性去做事,就叫做天地间的正道;(在上位的人)能修养好这天地间的正道,(推而广之,让别人仿效学习)就叫做教化。
13、只有对天下百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
14、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15、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16、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也?
17、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18、饭,不可不饱,不可太饱。不饱对不住美食,太饱对不住身体。
19、《论语》是儒家的语录体著作,用言谈的原态方式记录了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学理论最基本也是可靠的文献。《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中具系统性的两种理论著作。《大学》是“内圣”与“外王”高度统一的政治理论,也就是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而《中庸》则是协调各种关系以创建和谐社会的人生学说,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这三部书再加上《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元、明、清时期科举命题的经典和士人重要的必读之书,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1、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2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2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4、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25、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26、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27、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28、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样幽深,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广阔。
29、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30、选自《中庸·第十四章》。【释义】君子按照自己当时所处的地位行事。
3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3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33、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34、中庸32小节告诉我们,修身治人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修养和完善,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只有通过正确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才能带领团队取得更好的成绩。
35、这些都有待于圣人以身作则而为之。
36、选自《中庸·第十九章》。【释义】别人只用一分力气做到的,我就用百分力气去做;别人用十分力气做到的,我就用千分力气去做。
37、选自《中庸·第二十一章》。【释义】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38、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39、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40、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41、酒,不可不醉,不可太醉。不醉,品味不出酒的妙处,进入不了酒的佳境,难以人酒合一,水融。太醉,胡话连篇,丑态百出,失言失礼,伤己伤人,令人生厌
4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3、【释义】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44、你好,我收藏的中庸之道可以让你借鉴。
45、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46、【释义】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
47、【释义】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也自觉地警惕谨慎,在人们听不见的地方也仍然战战兢兢。没有什么隐秘可以不被发现,没有什么小事可以不被显露,所以君子在二人独处的时候也十分小心谨慎。
48、所以说:居于上位之人不骄奢,处于下位之人不倍感卑微。国家有道,那么他所说的话足以使国家兴旺;如果国家无道,那么默默无言也足以包容。《诗经》说到:既然明了且富有条理,一定能保全其身。这不就是这样说的吗?
49、博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50、中庸之道在人文社会各个方面犹如天地之道在自然之间,确实伟大,与《道德经》之谓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浩瀚无垠,发乎始端,化育万物,充盈于天地之间,如此浩渺宇宙天地,于人而言,一定表现于各种礼仪和威仪,才符合社会的中庸之道。
51、充足有余的大道,礼仪和威仪无数。
52、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尚礼节。
5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4、“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55、中庸博学之经典语录如下:
56、中庸32小节强调修身治人的重要性。修身意味着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治人则是指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通过修身治人,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修身治人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使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57、再次重复中庸之道在于诚!
58、豫:同“预”。指预先有计划、有准备。立:成功。废:失败。【释义】凡事预先有准备,计划周密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59、己,不可不圆,不可太圆。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不圆则方,方则棱角分明,冷面无情,伤人亦伤己。
60、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61、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62、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
63、义者,宜也。
64、【原文】
65、浩瀚无边,生养化育万物,与天地一样崇高。
66、《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67、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68、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69、人,不可不防,不可太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70、大学经典语录
71、只有通过修身治人,我们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72、“明哲保身”在此处显示,现在人理解与古典出处有理解区别。这里的“明哲保身”是说明白做到中庸之道就自然能保护自身溶于自然,而非今人之意不关己事高高挂起之解。可见语言一旦离开本来环境就大相径庭了。
73、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74、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75、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古而已,学者为怪焉。
76、【译文】
7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8、伟大啊,那是圣人之道。
79、【释义】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0、【释义】义就是去做人应该做得事。
8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8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8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8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85、这一段文字所透析的理念与《道德经》所表述的理念同出于天地,可见社会必定融入于自然之中。悠悠大道,唯明唯显,究其根本一定离不开自然之道。温故而知新,习而用之,这些经典之语录都出自于此,再一次让我们清晰中庸之道在于诚心诚意。
86、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不好思,虽知不实矣。
8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88、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89、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9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91、故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四海之内,其心在一。
92、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
93、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94、修身以敬,则身修;齐家以敬,则家齐;治国以敬,则国治。
9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96、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基本经典;《大学》是儒家阐述“治国、平天下“的一篇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