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言诗可按照“二二”节奏划分:比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修辞方法断句法
3、“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4、句式断句:
5、-解释:这句话中,“吾”是主语,“视”是谓语,“其友”是宾语,“皆”是副词,根据句子成分来断句。
6、七言四顿,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7、小学语文长句停顿方法一
8、-断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9、(升高的这个音节quite可以用↑来表示)
10、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11、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12、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
13、因此,我们可以在句子中间选择任何一个你认为重要的重读音节,将嗓音提高,好像又开始了一个从高到低的递降过程。我们把每一个从高到低的递降过程的语调组合叫语调群。句中某个音节上升的现象叫做句中上升。
14、-例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5、(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16、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17、方法八、重平时,需勤练
18、语文断句就是断的一种情绪。
19、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20、我们同样以四年级语文下册中《铁杵成针》里的句子举例:在象耳山下。“象耳山”是山名,不能断开,在这里划分为:在/象耳山/下。同样的例子还有:侍中侍郎郭攸之。“侍中”和“侍郎”都是官职称谓,朗读的时候要停顿,“郭攸之”是人的名字。整体划分为:侍中/侍郎/郭攸之。
21、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22、教师范读时,可以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认真听,还可以鼓励学生跟着自己轻声地朗读句子,等学生学习的能力逐渐增强,可以读完完整的一句话,再让学生跟读。这样的范读形式,将有形停顿线变无形,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还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句中上升
24、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25、意群断句:
26、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技能。断句的依据主要是文意、语气、句式、成分和修辞等。下面是一些文言文断句的例子,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标志来断句:
27、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28、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29、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30、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31、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32、朗读时,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需要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的长短;句子中间的停顿,需要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33、“……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34、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35、听思结合,掌握方法。范读只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它的教学指向是帮助学生掌握合理停顿长句的方法。在学生学习长句的朗读时,教师应该时刻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试想,教师范读如果长期只让学生单纯模仿,缺少思考,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他们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也难以掌握。
36、文言文断句有几种技巧。
37、(1)凡看到“曰”字者必定是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要加冒号和前后双引号。如上文:滕文公问曰:“……”孟子对曰:“……”。
38、语文长句停顿方法
39、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40、-断句:生/者/为/仁/恩/,/死者/为/仁/害。
4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2、-解释:这句话中,“生者”和“死者”是并列结构,每个部分都应该断句。
43、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44、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45、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46、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47、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48、或是按照节奏划分为“二二一”,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同样适用于“二三”划分)
49、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时候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50、(节选自《说苑•贵德》)
51、-解释:句中的“夫”是发语词,用于句首,其后应断句。
52、例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按照“二三”节奏划分为“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53、方法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54、(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55、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56、语序句式断句法
57、【另外】
58、对话标志断句法
59、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60、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6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62、七言诗,按照词意句意大体可按照“四三”划分。比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部分特殊节奏的可以划分为“二二二一”或者是“二二一二”。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63、总分关系断句法
64、语文断句先看句子成分,找到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各部分,接着根据词意和语境来断句
65、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66、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67、“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68、五言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9、-例句:吾/日/三省/乎己。
70、在说话和朗读时,意群的作用是:如果感到句子很长,一口气说不下来,可以在意群和意群之间有一个很短的停顿(换气)。正确的停顿应该在意群和意群之间。同一个意群内不应停顿。
71、由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72、第3个方法是根据句首虚词和句尾虚词来断。一般拒手续持有,夫盖为其等。句尾虚词,者,也,乎,矣。
73、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74、-断句:吾/日/三省/乎己。
75、句子可以按照它的意思和结构分成小段,这样的小段就叫做意群。
76、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77、方法七、再回首,细检验
78、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意。在实际阅读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句子的完整性来灵活断句。
79、-断句:吾/视/其/友/皆/贤。
80、名词断句法
81、方法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82、特殊结构断句:
83、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84、四字骈文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类文章数量不在少数。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划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样,在我们四年级下册中“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里,“胤”是名字,要停顿,剩余的“恭勤不倦”和“博学多通”我们可以按照骈文的节奏来朗读。全句划分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85、第2个方法叫查对话,明句读。
86、-例句:生/者/为/仁/恩/,/死者/为/仁/害。
87、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
88、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89、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90、例句:世传李太守读书山中。根据注释我们能够大概知道句子的意思是:世人传说,李太守,在山中,读书。结合句子意思和我们前面说过的“人名、地名”要停顿,我们可以断句为:世传/李太守/读书/山中。
91、方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92、-解释:这里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海内”与“天涯”、“存知己”与“若比邻”相对应,因此可以在对应的部分断句。
93、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94、“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95、为什么这么划分,新学的古文又该怎么断句,我们详细说一下。
96、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97、三、根据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划分。
98、意群停顿
99、在朗诵课文时,停顿是朗诵必不可少的基本表达技巧之一。
100、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10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的语气词,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停顿一下。整句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再比如我们四年级下册要学的《囊萤夜读》里的一句“以夜继日焉”其中“焉”是句尾语气词,我们读到的时候同样要断开:以夜继日/焉。
102、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103、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104、一、按照音节加意义来划分。
105、五言诗,按照词意句意可以划分为:“二三”。比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06、-解释:这句话描述了天气和气氛,每个描述词组后都应该断句。
107、-断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08、意群之间的停顿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的。可以按照个人的需要,可停顿也可不停顿,可多停顿也可少停顿。
109、虚词断句法
110、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111、因此,教师在范读时,还应对学生提出思考的要求。如听听老师是
112、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113、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114、五、根据文意来划分句子。
115、方法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116、加强范读,有声有色。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对老师充满了好奇和崇敬之情。教师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朗读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把语感正确地传递给学生,这种有声、有形的范读,比起冷冰冰单调的停顿线更易被学生接受。
117、看关键词
118、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119、语气词断句:
120、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
121、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12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3、我们常见的古诗一般按照下面的节奏来划分。
124、-例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25、-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根据意群来断句,将意思相近的词组放在一起。
126、“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127、主要方法就是,标名(代)词,定主宾。
128、第1个就是寻找句中的名词和代词。正常的句式,有主谓宾成分,而主语和宾语一般有名词和代词充当,因此主要我们先把名词和代词定下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定一下主语和宾语。
129、(2)也,乎,矣,哉,耳等语气词常出现在句子末尾表达某种语气,他可以提示句子结束的位置。如“……能及也”“……可为也”“事齐乎”。又如“夫”“盖”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而“故(是故)”常位于分句之首,表示顺承关系。而“岂”常位于句首表反问语气。
130、“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131、有一个句中上升,因此就有了两个从高到低的语调群。听起来比较生动。
13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133、例: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134、以上就是我们小学阶段经常遇到的古诗文断句情况,小学生要多读多看才能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5、二、语气词要停顿。
136、在古文中,语气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不论是在句首还是句尾,我们读到的时候都要做一下停顿。看下面的例3。
137、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38、-例句:夫/人/命/未/定/也。
139、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140、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141、抓标点符号停顿。根据标点符号不同的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句子”要读得平缓,“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
142、一、加强范读,听思结合,化“停顿线”有形为无形
143、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
144、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145、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146、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147、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148、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149、成分断句:
150、修辞断句:
151、我们看例1:白日依山尽。白日属于一个词汇,中间不能断开,“依”是一个独词,解释为“依傍”,可以停顿,整体划分为“白日/依/山尽”,这是“二一二”的断句法。同时“依山尽”可以连读,划分为“白日/依山尽”。也就是“二三”断句法。
152、停顿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我们在阅读书面文章时,习惯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停顿。
153、在一个长句子中,如果有许多重读音节,按照降调的规律,应该逐个递降。但由于重读音节很多,声音会越来越低,不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会感到不舒服,听起来会很单调,说到最后嗓音会低不下去。
15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55、把握句子的句意和结构,根据句子成分、标点符号等形式进行停顿。
156、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157、只有一个从高到低的语调群,听起来比较单调。
158、首先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159、抓关键词停顿。指导学生读出逻辑重音,重音要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及强度体现出来。
160、-例句:吾/视/其/友/皆/贤。
161、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2、在生活语言中,把长句子分成几个语调群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也就是说,句中上升是常有的现象。有时想要把句中某个字说的夸张一些,甚至可以把句中上升读得比第一个重读音节还要高。对于我们初学者,学习句中上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单调。
163、四、四字骈文,两字一顿,节奏整齐划一。
16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65、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16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67、-断句:夫/人/命/未/定/也。
168、⑴人称代词
169、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170、首先是断句方法:
171、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172、方法二、虚词断句法
173、(3)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上文中滕文公、孟子都是主语,位于句首。
174、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175、“/”表示句中语意间的短暂停顿。2.“∧”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一些,如果用于标点符号处,表示停顿的时间再长些。3.“→”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