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唯美句子 > 屈原列传重难点句子翻译【优选248句】

屈原列传重难点句子翻译【优选248句】

时间:2024-07-23 13:05:48

1、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辦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网,写下了《离骚》。

2、(3)格式:形十于十宾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3、(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5、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6、格式四:中心语+而+定语+者

7、(3)用“者”或“也”表判断。

8、(3)意动用法

9、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为意念上的被动。

10、绌通黜内通纳从通纵质通贽反通返

11、二、被动句

12、此不知人之祸也(“……也”,表判断)

13、(1)判断句

1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15、(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16、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地;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17、是以见放(“见”表被动)

18、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魏公子列传》)

19、⑤臣本布衣。(《出师表》)

20、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1、(1)名词做状语

22、②予一以贯之。(《孔子世家》)

23、二、古今异义的词

24、(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25、③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26、被通披 常通长泥通涅志通记

27、c.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8、(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29、②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认为)各有差。(《淮阴侯列传》)

30、(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3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

32、格式:宾+介+动

3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表被动)

34、(6)诚

35、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36、②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37、②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38、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39、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40、《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实词和虚词,以及重点句子。以下是一些例子:

4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2、五、主谓倒装

43、②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

44、格式二: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45、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46、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47、译:(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48、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4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于”表被动)

50、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1、三、宾语前置

52、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53、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54、(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55、(3)介词“以”的宾语无条件前置。

56、邪曲之害公也(动词,损害)

57、(6)无标志判断句。

58、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59、词类活用

60、④唯长终是。(《鲁周公世家》)

6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62、(11)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

63、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6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

65、(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66、四、难句翻译

67、-屈原:本名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文学家。

68、(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古义:脸色,面容;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形容: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69、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70、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

71、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72、b.何泣也?(《魏公子列传》)

73、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74、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量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

75、楚诚能绝齐(连词,如果,果真)

76、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77、三、句式归纳

78、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7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应为“于治乱明,于辞令娴”)

80、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81、此不知人之祸也。

82、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3、(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污浊)

84、(7)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85、(1)格式:动十以十状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86、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87、(5)无标志被动句。

88、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89、①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论》)

90、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91、博闻强志(动词,记)

92、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

93、(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94、(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

95、②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于)泰山。(《太史公自序》)

96、今义:色彩

97、②啖(之)以利。(《高祖本纪》)

98、(3)被动句

99、①惠王患之(以......为患)

10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01、古今异义

102、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103、一、通假字

104、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105、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

106、一、判断句

107、六、定语后置

108、(1)用“……者……也”表判断。

109、格式五: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中心语十数量定语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110、①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秦始皇本纪》)

1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12、(4)介词宾语的省略。

113、(6)屈平既绌(“绌”同“黜”,被罢免官职)

114、b.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自序》)

115、重点句子如下:

116、为天下笑(“为”表被动)

117、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

118、①屈原放逐,著《离骚》。(《太史公自序》)

119、反通返离通罹见通现指通旨濯通浊

120、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分条陈述)

12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122、状语后置句

123、(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124、a.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125、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126、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27、(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128、①孔子贤者。(《孔子世家》)

129、(4)倒装句

130、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131、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132、①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作“染黑”讲)

133、(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

134、(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

13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36、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13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副词,皆,全)

138、-楚怀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

139、②何功之有哉?(《魏公子列传》)

140、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141、①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142、“离骚”者,犹离忧也(“……者……也”,表判断)

143、格式三:中心语+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144、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14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接连不断)

146、(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句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147、(2)用“被”表被动。

148、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49、(10)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

150、四、省略句

151、(3)动词宾语的省略。

152、(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153、举类迩而见义远(动词,列举)

15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55、原文:《屈原列传》

156、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157、③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158、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159、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160、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161、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162、③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秦始皇本纪》)

163、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164、④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165、(1)志

166、(2)省略句

167、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应为“而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

168、今义:无理狡辩

169、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应为“于丹、淅大破楚师”)

170、格式:主+宾+之(是)+动

171、(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说假话。今义:无理狡辩。)

172、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73、(5)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

174、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175、举贤以自佐(动词,提拔,推举)

176、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17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确实,的确)

178、(9)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179、不凝滞于物(“于”表被动)

180、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81、遂绝齐[省略介词,遂绝(于)齐]

182、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183、①人之不我信也。(《孔子世家》)

184、欲以(之,指泾水)溉田。(《河渠书》)

185、(2)名词用作动词

186、(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

187、(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88、⑤唯利是、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189、(3)害

190、①宾语在动词前面

191、宾语前置句

19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193、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94、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19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196、(5)举

197、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98、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199、(2)谓语的省略。

200、楚诚能绝(于)齐。

201、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202、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203、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者……也”,表判断)

204、-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屈原的作品最为著名。

205、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撰写)

206、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魏公子列传》)

20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08、(4)属

209、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10、①专以射为戏,竟(都是如此)。(《李将军列传》)

211、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12、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213、(2)疏

214、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省略主语,(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15、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216、一词多义

217、(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218、(5)介词的省略。

219、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220、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邪正之曲,举足轻重,泾渭分明,不为利诱,不受威胁,以去就而明耦。

221、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222、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223、⑥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224、文言句式

225、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226、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227、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228、(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

229、①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23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31、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

232、七、状语后置

233、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234、今义:颠来倒去

235、吴、蜀成梯峡之势以入楚,其势锐甚,一、二小国,不及中国之什一。而楚日以削,故此举先王之所爱而为邻邦忧也。

236、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237、(1)主语的省略。

238、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239、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240、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41、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

242、②同死生,轻去就(同,以......为相同,同等看待;轻,以......为轻,轻视,不看重)

243、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奉为祖,继承)

244、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45、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格式一:中心词十定语十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246、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向上,向下,中间,都表示历史的纵向)

247、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248、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所述的事物也是透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