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唯美句子 > 论语中关于理性思考的句子47句

论语中关于理性思考的句子47句

时间:2024-08-29 12:37:32

1、(注:宁武子,卫国的大夫;)

2、三思而后行。—《论语》

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

4、孔子评人论事无不以“仁”为标准。在孔子思想里,“仁”是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规范,它包括众多德目,如恭、宽、敏、惠、忠、信、孝、悌、智、勇等,都是“仁”精神的体现。

5、可用古语: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三思”中的“思”是思考、考虑之意,“三”则是泛指,表示多次、几次。所谓“三思”就是多次考虑、反复思考的意思。至于为什么要“三思”,原因很简单,不管是谁,遇到事情时都应该要慎重考虑、反复思考,想清楚之后再付诸行动,这样能使自己的行动更加理性,不至于让行动产生在一时冲动之下,而产生时候追悔莫及的坏结果。

6、一个理性的动物,就应该有充分的果断和勇气,凡是自己应做的事,不应因里面有危险就退缩;当他遇到突发的或可怖的事情,也不应因恐怖而心里慌张,身体发抖,以致不能行动,或者跑开来去躲避。——洛克

7、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少年家贫,由寡母抚养。在孟母“择邻处”、“断机杼”的教育下,孟子拜子思为师,潜心攻读孔子的儒家学说,终成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

8、“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9、解读:孔子在这里又给人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凡事都要有一个度,慎重如果过了头就变成懦夫了。“三思而后行”是一句传世名言,很多人奉之为处世法则。但是,孔子却告诉人们,凡事的确应该考虑利与弊,但是思考太多,便会犹豫不决,可能错失行动的时机。因此,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前人对此已有领会:“文子生平盖福祸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步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故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1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1、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2、《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儒家典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战国时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著。《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言论的总汇,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2000年来它不仅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而且早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缘木求鱼”、“拔苗助长”等家喻户晓的故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名言警句,皆源于《孟子》。

13、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5、《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的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人性是本善的,但从实际上看,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所以孟子强调品德修养,以此恢复丧失了的本性之善。由于强调自我品德的修养,孟子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立。将人性善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的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16、解读:孔子在这里赞美子产的美德。子产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合乎君子之道有四:端己、敬上、惠下、有义。端正自己就会以身作则,可以威信自立;对君上恭敬,可以行事无私;恩惠泽被百姓,百姓能得以休养生息;劳役百姓合乎义,百姓便不会心生怨怒。子产正是因为做到了这四点,才使郑国从春秋列国争强中脱颖而出,赢得尊重和安全。

17、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相对于天命而言,孔子更加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从总体上说,孔子是尊重理性、否定迷信的,这一特点对数千年以来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

18、(注:季文子,鲁国的大夫;)

19、(注:圬,涂饰粉刷;与,yu二声,语气词;诛,责备批评;)

20、解读:对于这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来有不少歧义。子贡认为,孔子讲述礼乐诗书等知识是有形的,可以听闻学到,但是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本身就属于深微难知的范畴,不是聪明特达之人不能听懂。孔子教育学生注重人道,很少言及人性与天道,因为“天道远,人道迩”。论语一书中言及人性与天道的确实不多,孔子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现实精神,对于人性和天道采取存而不述的态度,仅仅是示之以端,想要学生深造而自得。

21、本章共二十八章。该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对古今人物贤愚得失的评论。因首章所论人物为公冶长,故名《公冶长》。篇中前半部分为孔子评论弟子德行;后半部分主要是评论古今知名人物的得失长短,还有孔子自言其志的章节,其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对其“大同”理想的很好诠释。

2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3、全篇围绕孔子对人物的评价展开,材料看似比较零散,其实与上篇《里仁》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里仁》强调人要近“仁”,以“里仁为美”;人要践行仁德,“无终食之间违仁”。本篇承此而来,内容仍以谈论仁德为主。

24、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25、解读:孔子一贯强调学习要勤奋,人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坚决反对懒惰。宰予在孔子学生中以善于言辞著称,有时还夸夸其谈。孔子于是便借“昼寝”一事将他责备了一番。宰予作为孔子门生中言语科目的高才生,辩才无碍,言出理随,很容易让人相信他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但事实却未必如此。所以孔子提出要准确判断一个人,既要听其言,还要去观其行,看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

26、(注:左丘明,鲁国的史官;)

27、解读:孔子十分反对表达了孔子鲜明的是非好恶的态度。左丘明为鲁国太史,相传为《左传》的作者,以秉笔直书、褒贬善恶著称。孔子把他引为自己的同道中人,对巧言令色、过分恭顺的行为,以及内心对别人有怨恨,表面却显得要好的行为深感憎恶,认为这些行为是可耻的。

28、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人民要比国君重要得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虽然这种思想与现代思想尚有差异,但仍然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29、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0、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3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的学说。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张。反对一味使用严刑峻法,而要先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搞好政治。

32、解读:这里是孔子和子贡在谈论恕道。子贡这里所讲的,与后面《卫灵公》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照应,表明了他的志向。但是,这种志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要用一生的努力才能证明。而且子贡用了“吾亦欲”来表示“主动愿意”,比单纯的“勿施于人”之劝诫与禁止,做起来更为困难。故孔子鞭策他说:“恐怕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33、孟子强调个人自强奋斗,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要我们不断磨砺自己,终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同时,他光大了儒学仁、义根本,使之更完善,更系统化。

34、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3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6、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37、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3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文·为政》

39、《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其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40、解读:这里表现出了孔子的一个基本思想:既积极进取,又洁身自好。他称道宁武子在“邦无道”的情况下处世的“愚”,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这种大智若愚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古语

42、《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然而另一方面,《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情趣。同时《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事实上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评价,《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43、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44、“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庄子·人世间》

45、理性和判断力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泰西塔斯

46、“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

47、解读: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君子修身的问题。在这里感叹人们有过失而不去反省,即使见到自己的过错也会去掩饰推诿,不会在内心里责备检讨自己的世风。他认为要有这种内省自责的意识,才能去及时改正有所进步。人往往能一眼看出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却很少能真正反观自身的错误和缺点。即使知晓了自己的过失后,也很难去真正加以改正。人需要有自省自责的理性精神,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