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好词好句 > 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的意思-摘抄25句

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的意思-摘抄25句

时间:2024-09-08 13:13:57

1、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具即文字,否则口口相传的语言已经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2、在这种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据此,费孝通指出文字下乡的困难在于乡土社会的人们没有用字帮助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愚的根本在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

3、农民对自己熟悉的土地是不算离开的,土地就是他们的一切;土意味着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依靠信任而不是契约。

4、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的意义如下:

5、语言是要在有一定相同经验的社群,群体越大,人所有的经验就越复杂,发生语言的共同基础也就越有限,语言也就更加简单化。

6、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内容概述:文字的发生是因为是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上一章着眼于空间维度,即阐述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会,因此不需要文字;本章着眼于时间格局。时间格局有两方面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指个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

7、《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文中费孝通认为,从乡土社会的本质来说,是无需文字作为交流的工具的。

8、可以参考《乡土中国》——乡土本色作者认为中国基层农村社会具有乡土性,土在这一章具有多层含义:泥土,文中写到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土是一种习俗,文中奶妈为作者准备了一包泥土,以备在异国他乡遇到水土不服时使用,我们在一些影视剧上也能看到一些医师也是用泥土水服来治水土不服之症;土意味着稳定,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9、意思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也就是说表面承认听从,但实际口是心非,不能反对这样不切实际的教条或命令就只能加以歪曲,给长老留一个面子,注解的变动方式引起了名与实的极大的分离。

10、在中国,大多数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称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事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11、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即泥土。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土”是命根,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12、特殊语言的特点:有效,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结论: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13、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以土地为本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率极低,从而导致村落之间的孤立和隔膜,“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长大,代代相传的社会习俗指导着他们的行为。

14、在该书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15、由于生活团体具有特殊性,他们也有自己特殊的语言。

16、综上的一切在社会发生变迁之前都是那么的正常,但是在社会发生变迁后,乡下人就会被看成“土气”。而“乡”也不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17、而乡土社会的特点正是“不流动”——生活形态定型,缺乏变化,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

18、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19、《乡土中国》着眼于蕴含在广袤大地上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究其中的农耕文明基因,承载和寻找乡愁,传播农耕文明中最质朴的亲情文化,以内外景结合的方式展开节目,夹叙夹议,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20、“愚”是乡土社会的本质

21、乡土中国中语言和文字的基础指的是作文文化载体的语言和文字沟通的本地化的方式,通俗理解可以为方言,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22、乡土中国简介:

23、特殊语言的诞生是因为: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

24、二是社会的时代之隔,指社会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

25、富有乡土气息特色的中国文艺推送到农村中去